logo100
马来西亚中国丝路商会

海外视角:从传播的痛点到文化自信的崛起 【转载自公众号:环太国际战略】

    值此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晋入十周年之际,能夠认真检视中国的文化自信和国际话语力,是深具意义的。对此,我身为外籍华人,就本身多年来在中国境外的观察,作了一番梳理和归纳,虽然视角不一定同国内一致,可它仍不失作为一种参考的意义。

首先,这十年来,海外地区普遍把“一带一路”倡议视为中资企业在海外承包基建工程项目的统称,其本身就是一种谬误。尽管有关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中文论述可谓不少,但在海外流传的却凤毛麟角。至于非中文论述,就以英文版为例,更是局限于小众研读的圈子,曲高和寡。尤其是相关文章主要还是中文论述的英文翻译。客观而论,英译论述的不足,固然是短板。可不同文化在认知上的迥异,却不是翻译所能克服的。就以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来说,中方以“共商、共建、共享”的原则来推进宏观的互联互通, 中方的智慧是以全球命运休戚与共为出发点,然而,我相信,再精湛的翻译,即便翻得了字义,恐怕也难以让那些只懂得本身地缘政治利益的思维读懂这种情怀。这是认知上的差距,它必须从不同文化价值观的根本层面着手,才有望解决“夏虫语冰”的隔阂。

其次,值得关注的是,当前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在海外地区迫切需要的是深入浅出的叙事图解,同时必须契合东道国的国情和民情。中国要更有效地行使其话语力,以期收事半功倍之效,迫切需要的是分享更多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攸关“一带一路”好人好事。与其只是讲好中国故事,这类能牵动当地人心的事迹,或许更能引起共鸣,进而广植人和。事实上,在传播手段方面,一篇新闻通稿往往在海外社会承載不了其大任。中方需要维护好国外友华智库、媒体、民间团体等长期性关系,且使其具组织性地为“一带一路”好人好事发声,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其在当地社会的能见度开拓空间。有鉴于此,新阶段“一带一路”的推进,配搭得宜的“二轨外交”,已成了不可或缺的支柱。

再次,负责承接海外工程项目的央企、国企等,更是站在一线的“公关大使”,扛的是中国的国家形象。因此,中资的驻外央企和国企与当地社会的互动交融是必需的。运用得当,它所展现的亲和力,对厚植当地民众的对华良好观感,肯定有加分作用。

事实上,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所展现的文化自信是有目共睹的。从十年前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横空出世,到2021年的“全球发展倡议”;2022年的“全球安全倡议”,以及2023年“全球文明倡议”的相继面世,中国始终锲而不舍为全球治理奉献出公共产品,更为当前人类的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。这不仅体现出中国的大国担当本色,也充份体现了其本身的文化自信。

显而易见的是,即便是在西方占尽话语权优势的民主和人权议题上,近年来中国非但摆脱了过往处处陷于被动的辩解,更是积极采取主动出击,直挑世界霸主美国的人权紀录,并藉主办国际论坛之便,为民主、人权,乃至现代化等价值观阐述其多元性,破除长久以来西方民主观、人权观和现代化观所带来的迷思。这种敢于直面西方所谓普世价值观的勇气,即已标志着文化自信的崛起。

更为重要的是,必须看到摆在眼前的一个事实,即中国已率先在西方垄断的话语权领域打开了一个缺口,并为民主、人权和现代化等价值观赋予了新的诠释。这对一众全球南方国家来说,无疑是唤醒了大家沉睡的文化自信。值此西方霸权盛极而衰之际,中国的“全球文明倡议”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另一个“文明观”的选择。这种“各美其美,美美与共”的多元并立范式,是给西方话语霸权前所未有的一记棒喝。这对重塑后疫情时代的国际新秩序,可谓是一个关键的里程碑。客观而论,中方三大全球倡议的相继面世,绝非偶然。其对全球治理力挽狂澜的用心,当非一般营营役役于全球霸权之辈所能理解;其布局的高度更非狭隘的国別得失者所能比肩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